岁尚小,一心贪玩不肯学,如今裴家出事她自然焦心,恨不能日日来听母后教导。如此一来,虽只是短短一月,却也学了不少东西。 随着那封八百里加急的密诏被送出京都,朝野上下却像是炸了锅,一时间议论纷纷。 有说裴伯英消极应战的、有说他藐视君威的,可更多的人却觉得,裴老将军才平定了北境,战功赫赫,即便有失,又并非主帅,不过是召回京来申斥两句便罢,只为解皇帝一时之气。 可郑知运却瞧出了名堂,既是密诏,皇帝却不甚在意,任凭消息不胫而走,任凭百官议论纷纷,却不加干涉,所为何来?必是皇帝不满之心已久,怕是有意料理了裴家。想到此处,便暗中与淑妃商议。 说起来,这郑氏兄妹也是极会揣摩圣意的,说话做事更是滴水不漏,不停在皇帝耳边煽风点火,愣是将皇帝的五分火气烧成了十分。 一时间,弹劾裴伯英的奏章越来越多,甚至连罪名也从居功自傲、专权恣肆,渐渐演变成了结党。郑知运固然清楚皇帝的心思,可依旧十分谨慎,毕竟,他兄妹二人所图之事,可不仅是一个裴伯英这么简单。 在裴伯英抵达京都的头一日,郑知运终于出手了。 那份与裴伯英过从甚密的官员名录,终是递到了皇帝的龙书案上。那上边每一个人,都是郑知运精挑细选过的,有裴伯英一手提拔的将官、有与裴家交好的文官,自然也有裴氏宗族姻亲。名录上的人不少,可大多都是郑知运拿来充数的,毕竟上边多半都是朝廷股肱,皇帝再在气头上,也知道轻重。可这位陛下生性多疑,若直接将真实的名录递上去,皇帝看了难免生疑,倒不如浑水摸鱼,教皇帝从这名录里自行选择。 果然,皇帝看来看去,最后只选了几个无足轻重的人。也恰如郑知运所料,名录里最紧要的那个人,果然被皇帝选了出来。 那人便是林璋。 林璋是裴伯英的内弟,入仕以来便在翰林院供职,虽说今年初入了太子府,却并不得太子青眼,便只给个了闲职,平日也不大传召。要说此人最大的特点,除了与裴伯英的姻亲关系,便是木讷守旧,不善言谈不喜应酬,闲了便在书斋中翻阅古籍。故而此人不管在皇帝或群臣心中都无甚印象,只道他是裴伯英的内弟。 郑知运选了此人开刀,当真是极聪明的。看皇帝的意思,裴家倒台是迟早的事,不过,若能就此牵连到太子,那才是他的目的。即便不能,他也要在皇帝心中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,只要皇帝起了猜疑,东宫易主也不过是时间问题。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,果如郑知运预料的那般顺利。 裴伯英回京当日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