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世祖》

第三十八章福王的处置(2/4)

、吏部侍郎和尚书来上课,联系关系。

    可以说,熬过了三年,前途一片光明。

    翰林院内依旧议论纷纷,一般来说侍郎来上课都很少了,更何况是尚书。

    不过所有人都珍惜这个机会,吏部尚书谓之天官,可以跟内阁首辅斗个三七分的人物,毕竟朝廷无外乎人事和财权罢了。

    午后,王应熊急匆匆而来,官服一丝不苟,走起路来虎虎生威,不似个文臣,反而却像个武将。

    众翰林却仿佛回到了蒙学时,恭敬的行礼,听课。

    王应熊为翰林们上课,也是精神奕奕,说起课来,那是络绎不绝,虎眼四望,似乎想要寻觅一个可堪造的人才。

    讲了一个时辰的武事,即王应熊对地方平定叛乱的心得体会,他才润了润嗓子,开口道:

    “即今日起,除了吏部、礼部外,六部尚书、侍郎,每天都要出去一个时辰来为大家授课,尔等莫要辜负了陛下的良苦用心。”

    说完,他准备离开,却又忽然停下,露出一丝笑意:“按照惯例,非入翰林的进士,须观政半载,及可任用之,不过陛下对翰林无须观政颇为不爽利,你们做好准备吧!”

    这句话一出,翰林院掀起了滔天巨浪。

    观政制起于洪武时期,在洪武六年(1373)二月,第一批进士们经过两年的从政,朱元璋发现了科举的弊端:

    录取的进士华而不实,水平极差,对政务丝毫不通,年年kpi考核不及格。

    以为招来几个任劳任怨的劳模,结果换来了一群喝茶看报的老爷,这谁能忍得住?

    一气之下,直接废除了科举。

    于是,往后明朝将官吏的选拔放在了“荐举”“学校培养”“吏员转升”上面,即三途并用。

    间隔十年后,在文臣的不断請求下,朱元璋表示再相信你们一次,於洪武十五年(1382)八月,下诏两年後重开科举,但却让进士去六部观政,学点政治能力。

    但庶吉士,则在翰林院观政,轻松自在顺便养望。

    “我等在翰林院,不也是观政吗?”

    黄宗羲胆子颇大,开口问道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!”王应熊摇摇头,开口笑道:“过段时间,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