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,自然会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。
在70-80年代,美国的制造业属于最后的挣扎,高昂的成本外加到处挑事的工会,最终只能选择前往墨西哥或者亚洲了。
半个小时后,工厂转了一圈,二人回到了车里,菲尔奈特笑问道:“感觉怎么样?”
“比香港的工厂,要强不少,特别是环境这一块。”陈志文点点头说道,其实也没什么高技术的,制鞋行业哪怕到了50年后,主要还是靠人工,顶多加上现代化的质量监控与产能监控体系,但这也是管理方面,无论怎么样,鞋子还是得靠人来进行生产。
之所以陈志文决定将这边的设备搬去香港,主要就是考虑成本,在香港重新搭建肯定要花更多的钱,而这里几乎就是白送的,只要打包好运上集装箱,自己负责运费及人工费就行了。
而且话说回来,美国这边的很多设备还是不错的,也比香港强一些,就说各种柜子,都是不锈钢打造的,这要是在香港,一般的血汗工厂能有铁架子就不错了。
耐克的总部与工厂的距离并不远,不到二十分钟,汽车便赶到了一栋写字楼面前,正是上一次陈志文来的地方。
菲尔奈特很是重视的将耐克目前的几位股东都介绍给了陈志文,不过这些也只是代表,耐克目前的股东,部分是投资基金,另外就是当初跟随奈特一起创业的一批人。
在陈志文入股之前,耐克董事会一共有7名董事,其中5名是耐克自己的管理层,都是菲尔奈特任命的非大股东董事,另外两名则是曾经的投资方代表。而入股之后,陈志文也获得了一个董事席位,实实在在有投票权的董事。
不过5:3的情况下,其实也没什么大用,但这是一个表态,自己在耐克还是有权利的,虽然董事会上没有什么作用,但股东大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,股东大会的投票只看股票额度,20%那就是实实在在的1/5,比起菲尔奈特的28%,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了。
而只要奈特按照合约,在香港工厂建设完工以及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运动鞋后,耐克公司将一半的订单交给同价位的香港工厂,那陈志文的投票权就全部给菲尔奈特。
合约为期是十年,十年之后,合约结束,到时候双方再看那时候的情况,再做决定。
随后的几天,双方又在细节方面做出了各自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